(调剂1 )2011年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学院接受硕士研究生调剂

作者: 时间:2012-02-02 点击数: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学院现有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学术型)、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型),可以接收调剂生源,有意调剂的生源,请准确详细填写调剂表格(详见附件),并以附件形式发送到 yxmfood@bac.edu.cn。目前相关调剂参考往年原则及规定(详见http://yz.chsi.com.cn/z/yz2010tj/),调剂网开通后,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考生请注意

1、请考生参照往年规定,学术型考生的可以往以上两种类型的硕士专业中的其中任意一个类型进行调剂;但专业型考生只能向专业型调剂,不能向学术型专业调剂。

2、请考生选好导师(导师信息如下或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网),并务必填写在登记表内。

3、学术型专业只接受第一志愿报考学术型专业的考生即报考专业型的考生不能调剂到学生型专业,专业型硕士不受前者限制,按国家和学校规定执行。

4、以上内容若与2011年北京农学院接收研究生考生调剂的通知有冲突,请以通知为准。
欢迎有志考生踊跃报名!

 

联系人  老师、老师

电话 010-80799170010-80796951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学院

                                                       2011年3月4

附件:

2011年北京农学院接收调剂生登记表.xls  

表格填写的准确与否会影响您的调剂,发送前请仔细检查!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农业推广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卢大新,教授,19993月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日本农业机械学会会员,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国际会员,中国园艺学会李杏分会常务理事。

   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工作侧重于农产品收获后的处理工程与品质关系的研究。针对我国小麦加工品质不稳定以及收获期遇雨导致小麦穗发芽、品质劣变等问题,探索出了改善原料加工特性参数、提高面粉加工适应性的物理处理方法。

   近来针对北京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理论及技术进行研究,主要针对豆类、薯类、板栗等富含淀粉类农产品进行加工适应性的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

目前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5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研究生1名。近五年在国家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7篇,其中3篇被EI所收录。

   E-maildx.lu@163.com  电话:010-80794186

 

 

   贾昌喜,男,教授,先后从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机电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食品工程和食品安全等学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贾昌喜同志19827月至20027月在太原理工大学任教,硕士生导师,担任太原理工大学机电设备技术测定中心主任和工程机械及控制教研室主任,兼任国家煤炭工业局煤矿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山西省煤炭工业设备协会特聘专家,19994月入选山西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28月至今在北京农学院任教,20039月至20046月任食品工程教研室主任,20047月任食品科学系党总支书记,目前主要从事食品加工机械设备及控制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及监控的研究。

贾昌喜曾主持完成原煤炭工业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企业横向研究项目20余项,目前在研北京市教委科技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分布式监控系统的研究,他主持研究开发的交流拖动提升机以时间参数改善轻载启动冲击载荷的控制方法在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获得广泛的应用。

   他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2项,国家专利3项,曾带领学生3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第五届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山西省第四届、第六届兴晋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2项,鼓励奖1项。他在国内外发表食品厂带式输送机计算机选型设计系统等科技论文30余篇。参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机电一体化技术》等2部,1997年执笔起草了由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和山西省煤炭工业厅颁布的《矿井提升机系统许可运行证书检查标准实施细则和评分办法》。

他曾主持设计、安装、调试了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3项,获得了验收专家的好评;多次主持或参与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现场大型设备的技术成果鉴定与验收工作。

   E-mail:jcxbac@sohu.com     电话:010-80799171(办)

 

    艾启俊,男,湖北咸宁人,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农学院教授。重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食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杏李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学会果蔬贮藏加工分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理事。

   主讲食品安全与卫生 食品安全评价”“植物原料安全控制”“膳食结构与健康等课程。主要从事农产品贮藏加工及中草药在食品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作为主持人完成过北京市教委课题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横向课题2项,参加省部级课题、教育部支持计划课题6项,目前主持累计科研经费70余万元。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编全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材《食品原料安全控制》一部,副主编精品教材1部,主编出版科技图书5部,参编教材3部,副主编出版科技图书2部,主编全国统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40余篇,翻译发表译著1部,译文5万余字,在全国一级学报、核心期刊等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申报国家专利2项。

    E-mailaiqj@sohu.com    电话:010-80799174

 

      1963--,教授,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学院教师。

 1985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生物化学专业。主要从事食品贮藏和加工中的化学、生物化学的研究(包括食品中的化学成分、酶活性变化、提取鉴定),果品蔬菜贮藏加工技术等问题的研究,以及植物资源利用的研究。1997-1998年应邀在加拿大GUELPH 大学作为访问学者,期间主要从事果实品质评价、果蔬保鲜及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曾主持或参加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市级课题9项,其中主持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水杨酸对桃和柿贮藏的贮藏效应2000年经过鉴定,被认为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参加的课题升温处理对果实贮藏特性影响的研究曾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北京市科技进步3等奖。2002获得中国农学会颁发的第八届中国农业科学青年科技奖。2004年获中国商业联合会颁发的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2等奖(排名第一)。十几年来在《中国农业科学》、《Acta Horticulturae》、《园艺学报》、《农业工程学报》、《< , span style="mso-bidi-font-weight: bold">中国食品学报》、《食品科学》、《西北植物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副主编教材《 果蔬贮运学》,参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 果品品质研究》、《现代果树科学的理论和技术》。

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分会理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高新技术委员会委员。

E-mailtaolhan@yahoo.com.cn  电话:010-80794186

 

赵晓燕  女,1969年出生,研究员,注册咨询师,中国食品科技学会果蔬加工分会理事。 1994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工作,一直从事果蔬加工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完成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共计7项,与沈阳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博士生2人。具有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与德国联邦食品营养研究院、西班牙里奥哈省研究所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成果与奖励奖励:
1.
牵手果蔬汁的研制与开发,200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
2.
番茄红素制备的关键技术,2006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一
3.
胡萝卜汁加工关键技术,2008年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四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
以胡萝卜为原料的系列果蔬汁及其制造方法 发明人:赵晓燕 马越
2 .
西瓜糖浆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人:赵晓燕 马越
3.
一种以西瓜为原料提取番茄红素的方法
  发明人:赵晓燕 马越

  近年发表的文章(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1.Xiaoyan Zhao, Margarita Corrales, Chao Zhang, Xiaosong Hu, Yue Ma and Bernhard Tauscher. Composition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Anthocyanins from Chinese Purple Corn (Zea mays 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8, 56 (22), 10761-10766.
SCI
2.Xiaoyan Zhao, Chao Zhang, Claudia Giguas, Margarita Corrales
Xiaosong Hu, Yue Ma and Bernhard TauscherComposition,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antiproliferative capacity of anthocyanin extracts from Chinese purple porn (Zea mays L.)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09, 228(5), 759-765.
赵晓燕,马越等, 番茄红素的溶剂残留去除及其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华北农学报,20056
赵晓燕,马越等,高压加工对叶绿素a影响的初步研究,中国食品学报2003 12
3.
徐亚民,赵晓燕*,马越. 紫苏等4种天然色素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华北农学报,
  222),187-190
4.
徐亚民,赵晓燕*马越.紫玉米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食品科技, 2007, 3171-193.
5.
吴克伟,赵晓燕*李应彪,马越,张超,牟杰. XAD-7HP大孔树脂纯化紫玉米苞叶花色苷的研究. 中国调味品, 2009.6
6.
牟杰,赵晓燕*李新华,张超,马越.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紫色马铃薯皮花色苷工艺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2009 7.
7.
马丹,赵晓燕* 等,不同工艺所制大豆分离蛋白的成膜性能 中国农业工程学报2008,10
  8.郭宽,赵晓燕*等,提高玉米醇溶蛋白机械性能的研究进展 中国油脂 2009525   
9.
马丹,马越,张超,赵晓燕*等.乳化剂提高大豆分离蛋白可食性膜透水性的研究.中国油脂,2009,8
10.
张超,马越,赵晓燕等. 冬小麦麸皮抗冻蛋白一级结构的研究,分析化学,20095
11.
张超,赵晓燕,马越等.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抗冻蛋白热滞活性方法的研究。生物物理学报,200824 (6) 465-473.
12.
张超,赵晓燕,马越等. 冬小麦麸皮抗冻蛋白的筛选及其分离纯化,中国粮油学报,20096

  在研项目

1.花青素及萝卜硫素资源评价及提取关键技术的研究 北京市科委2006.1-2008.12
2.
富含花青素的资源挖掘与利用,北京市科委 2008.1-2010.12 100
3.
农业紫色作物品种展示与示范 北京市农委 2008.1-2009.12
4.
现代农业创新技术体系西甜瓜专项 农业部 2008.3-2008.9

联系电话:010 51503053 电子信箱: zhaoxiaoyan@nercv.org

 

   李武研究员,男,汉族,195410月生,北京市人。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大学学历。同年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从事蔬菜和瓜类采后技术研究工作。1988年,1993年和1995年分别受农业部、国家教委和单位派遣到德国、荷兰和英国进修及开展合作研究。
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国制冷学会冷藏运输专业委员会理事、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
主持和参与的主要研究工作:
    19791985年,参加市重点研究课题和国家六五攻关项目蔬菜低温贮藏技术蔬菜产地简易贮藏技术研究工作,解决了花椰菜、嫩茎花椰菜的MA包装和冷害等技术关键问题。
    19851991年,参加大白菜采后生理及新法贮藏技术研究工作,完成了通风系统与新型贮藏窖温度之间关系的测定,并提出了相应的菜窖设计及管理技术规程修改方案,解决了此项技术开始推广时出现冻菜和烂菜严重的问题,使其进一步完善。
1986
1990年,参加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蔬菜采后生理及调控技术研究,完成了莴笋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19921997年,主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委托项目出口蔬菜质量标准和保鲜技术研究,为北京市蔬菜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蔬菜生产基地产品销路,增加出口创汇提供了技术支撑。
    19982003年主持中澳合作项目延长叶菜货架期技术研究,对影响大白菜、小白菜、大葱采后货架期因素及控制技术与澳方进行了合作研究。
    2004-2008年,主持奥运会蔬菜安全供应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奥运会期间作为奥运蔬菜鲜切加工指导组组长,确保了奥运会所用蔬菜安全、优质、多样、足量、有序的供应,鲜切蔬菜产品全部达到奥运会标准,没有发生一例质量安全事故。
目前主持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
海岛蔬菜生产保障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和参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型活动、团膳营养配餐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课题。作为农业部国家西甜瓜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室岗位专家,主持西甜瓜保鲜与加工课题。

参加工作以来获奖情况:

1 菜豆贮藏中影响锈斑发生和腐烂的因素及其控制。198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2
 仲丁胺在蔬菜保鲜技术中的应用。1985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主要参加者。
3
 嫩茎花椰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1985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4
 花椰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198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5
 大白菜采后生理及强制通风贮藏技术研究。199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6
 大白菜优质高效技术开发。1992年北京市星火科技二等奖,主要参加者。
7
 蔬菜采后生理及调控技术措施。1992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8
 贮藏大白菜综合技术开发研究。1995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参加者。
9
 菊苣根的贮藏及水培软化技术。1999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0.蔬菜品种多样化示范工程。1999年北京市星火科技三等奖,排名第一。
11.
 蔬菜采后内源激素消长与再生长关系的研究。199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 
三等奖,排名第二。
   12.蔬菜采后处理保鲜贮运技术示范。2001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排名第二。
   13.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2001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排名第三。
   14PC透光板温室引进创新及推广应用。2002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排名第五。
   16.微型蔬菜新品种及瓜类嫁接砧木引进与利用。2005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排名第一。
发表的代表性文章:
    1.李 武,甜椒适宜贮藏温度的探讨。〈〈蔬菜〉〉,1990,第2期,35-36
    2Simon P. Schouten .Li Wu, Interaction of CA conditions and ethylene on the quality of Brussels Sprouts.<>,129-131.
    3Simon P. Schouten .Li Wu, Effects of CA conditions and Ethylene on Respiration and Quality of Brussels Sprouts.<>,1995,64-65.
    4.李 武 黄  宗汝静,Postharvest physiology and storage technology of  stem lettuce.〈〈浙江农业学报〉〉,1995,第2期,140-143
    5.李 武 郑叔芳 黄,大白菜传统贮藏窖与强制通风窖内乙烯、二氧化碳含量差异。〈〈蔬菜〉〉,1996,第6期,25-27
    6Li Wu,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low oxygen atmosphere on postharvest visual quality of xinlimei radish.<>,1996,24.
    7.李 武,菊苣根的贮藏及水培软化技术研究。北京蔬菜学会研讨会论文, 1996
    8.李 武,香菇采后保鲜技术。〈〈北京农业科学〉〉1997,第2期,28-30
    9Li Wu,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n postharvest visual quality of Oriental Bunching Onions. <>,1999,114.
10
Li Wu,Storage of Oriental Bunching Onions.<>
No105,2001,108-110.
    11.李武,奥运会蔬菜供给的技术支持条件和成果应用。《北京奥运食品安全环境高峰论坛〉〉200623-27
   12. 饶璐璐主编.名特优新蔬菜129.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3.
方智远主编.蔬菜学.江苏科技出版社.2004

Email地址:liwu@nercv.org  联系电话:010-51503066   
             

     仝其根男,19629月出生,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1988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动物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主要从事的科研领域有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及应用,在固相反应生产有机盐类食品添加剂方面,其采用的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在食品防腐领域取得重要成绩。香辛料油树脂的生产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有二十多个油树脂产品在企业转化,正在从事香辛料有用成分的的分离研究。蛋品的加工技术,主要在溶菌酶提纯、改性,咸蛋黄的腌制,蛋品安全生产方面进行研究。

主持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的教学研究课题2项。 5年发表科研论文核心期刊及以上近二十余篇,第一主持科研项目4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另有2项在审查之中。

北京市政府奖1项,全国级别学会奖3

2007室温固相酸碱反应生产脱氢乙酸钠的研究获得 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果已经转化。2008节能、高值化香辛料油树脂的工业化生产技术获得 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果已经转化。2008室温固相反应生产有机盐类食品添加剂的绿色节能化工技术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2009室温固相反应生产有机盐类的绿色节能化工技术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E-mailTongqigen@sina.com  电话:010-80794186

 

 

   谭锋,男,1985年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发酵工程专业,同年起在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任教,曾任食品科学系主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国际学院院长,负责北京农学院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并被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聘为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发酵工艺、食品加工、食品包装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酶法液体发酵制酱生产工艺的研究。主持完成的21世纪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E-mailtanfeng-tf@163.com   电话:010-80799502

 

 

       徐艺青, , 浙江绍兴人,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 1984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后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1988年转入食品科学系从事畜产品加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主讲动物食品加工学”“动物原料安全生产”“肉品科学与工艺 有机食品导论等课程。参加教委三黄鸡深加工板栗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研究和主持2006年度彩虹项目低温熟肉制品关键保藏技术的研究课题,并获得2006年度彩虹工程优秀项目奖。参编《食品贮藏加工》自学本科教材一书,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E-mailxyqing2002@yahoo.com.cn  电话:010-80794186

 

   伍军,女, 副教授。1990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工业化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6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多年来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现任食品工程教研室主任,主要承担课程有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 科研工作的方向主要是农产品深加工,先后参与的科研项目有果蔬汁的膜浓缩食品质量与安全分布式监控系统的研究板栗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京郊仁用杏加工适应性和深加工技术研究

emailwujun9173@yahoo.com.cn   电话:010-80799032

 

    李红卫,女,19667月生,现任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学院教师,职称,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1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09月至20036月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方向为果蔬采后生理及贮运技术和果汁加工技术。曾主持并完成了横向联合科研项目《冬枣采后衰老机乙醇积累机理的研究》,现主持并完成了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枣果冷藏期间乙醇积累与软化相关性的研究》,现主持北京市教委项目《冬枣采后果皮、果核生理与果肉衰老关系的研究》和校内资助项目《枣果采后酚类物质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机理的研究》,并参与了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冷藏桃风味变化关键影响因子的研究》和教委项目《芦笋保鲜与加工的关键技术》等。

email yinpenxijiao@sohu.com  电话:01080794186

 

 

 

    刘慧,女,1963年生,副教授,中共党员。1986年本科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2001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农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生副导师,食品科学系安全教研室主任。

    20年来主要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技术与发酵工程、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主讲《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发酵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发酵调味品工艺学》等课程,并参与这些课程的全部实验指导。主编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现代食品微生物学》(2004年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副主编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导论》,参编《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安全微生物学》教材4部。先后主持黑龙江省教委课题,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1项,副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参加省级、市级一般、重大和攻关课题共9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教学研究论文5篇。曾获1996年省优秀教学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E-mailfoodlh@263.net  电话:010-80799174

 

 

    张海予, 女, 副教授, 1995年农科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1995年至200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系工作。20012003年在德国波鸿大学与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分别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到北京农学院食品系工作。曾经参与过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欧盟项目的项目的研究,主要从事微生物学以及食品微生物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果蔬采后的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以及食品生物技术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等。

  E-mailzhyspx@bac.edu.cn    电话:010-80799174              

  

 

綦菁华    1966出生。食品科学科学学院副教授1991年毕业于黑龙江商学院食品工程系工学硕士。1999年就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对食品原料化学、食品营养化学、食品毒理学以及食品加工各工艺学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参与十五国家科技课题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开发部分研究工作。

  曾主持北京市青年骨干基金资助项目《微波膨化食品的研究》、《脱氧保鲜剂的研制》、《变性淀粉的研究》。现主持教委《板栗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参加黑龙江省科委课题,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编《食品化学分析检验》,参编《Vegeterble Preservation and ProcessingMarcel Dekker Inc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食品添加剂》。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E-mailAbc960718@sina.com     电话:010-80799174

 

 

    陈湘宁  1972年生,副教授,工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现任食品学院副院长,分管研究生教育、科研及学科建设。荣获北京市科技新星, 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人才等称号,目前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分会理事,中国园艺学会柿分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分会理事,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农产品加工及流通相关国标审定专家,作为奥运食品现场审核专家参与了奥运食品审核规范的起草与修订。

目前主要从事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果蔬加工及功能性研究。承担《食品工艺学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食品酶学》等课程。主持并完成了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包括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蔬菜质量安全数字化全程管理系统的研究,北京市农业局项目鲜切菜保鲜关键技术及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的研究与示范及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磨盘柿中促进ADH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柿子汁的生产及含钙化合物在其中的用途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 蔬菜质量安全全程管理系统的研究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在柿子的抗氧化及功能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教材《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参编高等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原料控制》及《食品标准与法规》等多部教材。

Email:  chenxn1111@vip.sina.com  电话:010-80796951

 

        赵建庄、男、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2010年度北京市学术创新人才,从事食品安全及农药残留分析的科研工作。主编国家级精品教材《有机化学》1部、北京市精品教材3部,是北京市首批精品课程《有机化学》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授。先后发表SCI、一级期刊和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加完成2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检验技术和无公害食品标准的制订任务。主持完成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北京市农业试验示范项目等重大课题多项。

    他培养的2008年硕士毕业生2人,均获得北京农学院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一人的硕士论文为优秀论文,2009年毕业生获得优秀硕士论文,从事的研究方向就业形势良好,2008年毕业生一人到北京市城建局工作,另一人到北京市林果所工作;2009年毕业生到太原商业银行工作,2010年毕业生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

   电 话:01080799234   Email:zhaojianzhuang@263.net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号 邮编:102206
Copyright© 2012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